欢迎访问 电力能源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能源资讯

强化政府监管建立电子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置长效机制

时间:2020-11-20 作者: 来源:

  电子垃圾主要是由塑胶、玻璃、金属等组成,最大的特点是金属含量很高。据报导,全球每年产出电子垃圾3000~4000万吨,且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比总电子垃圾的增长速度快6倍,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垃圾。这给全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成为困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向境外转移的电子垃圾,其中90%进入亚洲,其中80%进入中国,我国正在逐渐演变为“世界电子垃圾场”。虽然国家出台了政策限制电子垃圾的进口,但原来已经进口的电子垃圾、旧电器、通讯设备等的存量还是非常庞大,国内很多生产企业每天都会产生巨量的电子垃圾。面对电子废弃物对环境影响的严峻形势,各级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严厉的措施,强化政府监管建立电子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置长效机制。

  一、当前电子垃圾处理和电子废弃物的处置存在严重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制定了相关处置规定,但从全国范围看,正规拆解机构的市场占有率仅为28%左右。为确保电子垃圾的处置工作规范高效、安全环保。

  从我国废旧电子电器管理处置流程分析,比如以广东汕头市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物流管理流程图来看(见流程图)有两个重要环节最容易污染环境。

  第一、在处理废旧电路板和回收黄金等贵重金属的过程中,很多企业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处理,所使用的化学溶剂大部分都使用含有剧毒的化学溶剂,比如工业无机强硫酸、或者氰化钠等对环境会造成永久性的污染,对人体十分有害。这种传统工艺不但在处理电子垃圾和回收的过程中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会造成巨大的伤害,目前用传统的技术和方法处理电子垃圾及回收有用的金属后会产生大量有害的残余物,如果不采用环保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处理,就会对土地和环境造成永久性的污染,同时传统的处理技术和工艺使用的溶剂工业无机强硫酸、或者氰化钠的残液含有剧毒对土地和地下水及空气会造成非常恶劣的污染,破坏当地的环境和饮水资源。

  第二、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物流管理流程图来分析,提取金属后的电子废弃物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处理办法,不能够在园区内进行无害化处理。只是注明转运给园区外有处理资质的单位。具体转运到哪里去向并不明确,处置方法是否环保更无法考究,给电子废弃物污染环境留下巨大的隐患。

  如果使用传统的焚烧方法处理电子废弃物会严重的污染空气,由于电路板阻燃剂中含有氯、溴等成分,焚烧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会产生二噁英等剧毒物质。

  综上所述,用传统的技术和工艺处理电子垃圾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严重违反国家的环保政策。

  二、政府必须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方法,集中统一对电子垃圾处理才能从根本上堵住电子废弃物污染环境的所有漏洞。

  为了在确保环境不受到污染的条件下进行电子垃圾的处理和金属的回收,以及对电子废弃物的无公害化处理,国家必须尽快淘汰传统落后的技术和工艺,对电子垃圾进行全方位,闭环式无公害化处理,也就是说今后电子垃圾都不得自行处置,而是集中起来交由拥有新进技术具有专业资质的拆解企业进行闭环式无害处理。国家应该大力扶持具备新进技术能够全过程对电子垃圾进行闭环式无害化处理电子垃圾的企业和单位。例如厦门海沧鼎鸿生物技术研究所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应用探索出一套全新的电子垃圾金属回收和残余物的处理先进的全新技术和工艺。

  它具有以下的优势和特点:

  第一、 使用的溶剂不含氰化物、氢氟酸、硫酸等强酸,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第二、 回收金属过程中不需要加热,减少能源的消耗;

  第三、 由于它是单液型,处理工艺简单;

  第四、 使用的溶剂不溶黄金和白金,剥离出金箔迅速、彻底,极大的提高回收金属的经济效益。

  目前最常用的传统溶金方法都使用氰化物等剧毒溶剂,它被视为“毒药之王”。厦门海沧鼎鸿生物技术研究所开发出新的技术和工艺完全抛弃氰化钠这种有剧毒的物质,彻底改变了传统有害有毒的处理方法,是革命性的处理系统。

  针对电子垃圾回收金属后的残余物处理技术和工艺,该研究所还研发了热解碳化环保设备(电子废弃物碳化装置

  ),经福建龙岩市有关部门立项批准,已筹建一条处理电子废弃物的生产线,不久将正式投产。

  它具有以下的优点:

  1、低氧环境热解碳化的全新技术和工艺符合国际排放标准,与传统的工艺比较极大的减少对环境污染;

  2、节能环保,只需要48度电就可以处理4吨的电子废料;

  应用这套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处理电子废弃物对环,将极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并且可以有效减少能源的消耗,是目前比较环保、先进的新工艺新方法。

  该研究所正在筹建专业处理电子垃圾的科技公司,采取全新的技术和工艺,可以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的良性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相互促进,达到资源“重生”的目的。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自然要保护、社会要发展、资源要节约,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三、政府应该对电子垃圾处置行业严格管理,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

  目前处理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现状令人担忧,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目前大部分企业和个人一般采用传统的方法处理电子垃圾,对环境产生极大的污染和对人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2、很多企业在处理电子垃圾的时候只考虑经济效益,不考虑对环境的污染,很多电子垃圾的流向不可控,给环境污染留下极大的隐患;

  3、很多地方缺乏对电子垃圾的回收和处理企业和交易市场的管理。

  针对以上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应该对电子垃圾的交易市场和相关企业进行严格的管理,防止电子垃圾不当的处理和交易乱象对我国环境造成永久性的污染。

  四、为了强化国家对该行业的管理,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完善和加强对处理电子废弃物的严格管理,应该尽快淘汰传统的落后工艺和方法,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处理电子垃圾的过程中采用新的处理工艺和方法,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对类似该研究所的这种处理电子垃圾的先进技术和工艺进行实地的考察,一旦达到先进技术的条件应该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2、加强对电子垃圾交易市场的管理,严禁有关电子垃圾源头企业把电子垃圾卖给不符合资质的企业和个人,引导和规范企业将电子垃圾流向到拥有处理电子垃圾先进技术和工艺的企业,从源头上减少电子垃圾对环境影响的可能性,对违规处理电子垃圾的企业进行严厉的处罚。

  3、各级政府应该对电子废弃物的流向和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并完善政策和有关规定,对拥有先进技术和工艺处理电子废弃物的企业和单位及时进行考察鉴定,推广他们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限期淘汰对环境有污染的相关技术和设备,严格监管处理电子废弃物的企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环境不受电子垃圾处理过程中的长久污染。

  4、各级政府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先进的监测手段对电子垃圾的源头企业、电子垃圾的交易、流通和电子垃圾回收与处理的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堵住电子垃圾对环境污染的所有漏洞。

  5、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出台或者完善鼓励拥有先进技术和工艺的相关企业,各级政府应该拨出一定的经费或者成立发展基金,鼓励相关的企业研究开发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处理电子垃圾,可以把拥有先进技术处理电子垃圾的企业列入高新技术企业的范畴,在发展基金和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本行业的技术不断的升级更新和换代,不再让电子垃圾污染环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6、各级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引进处理电子垃圾的专家和人才,从人才上保证电子垃圾回收和处理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环境不再受电子垃圾永久污染,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十分重视对该行业的监管,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手段对所有产生电子垃圾的源头企业、交易、回收和处理的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为了在确保环境不受到污染的条件下进行电子垃圾的处理和金属的回收,以及对电子废弃物的无公害化处理,国家必须尽快淘汰传统落后的技术和工艺,对电子垃圾进行全方位,闭环式无公害化处理,也就是说今后电子垃圾都不得自行处置,而是集中起来交由拥有新进技术具有专业资质的拆解企业进行闭环式无害处理。国家应该大力扶持具备新进技术能够全过程对电子垃圾进行闭环式无害化处理电子垃圾的企业和单位。只有建立电子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置的长效机制,才能堵住电子垃圾污染环境的所有漏洞,永久保护我们的绿水青山不再受电子垃圾的污染。


上一篇:金融机构将支持清洁能源发展

下一篇:市规划资源局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电力能源调研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电力能源调研网 dlny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9160号-5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nycyzxwang@tom.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