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电力能源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热点话题

《2022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3-06-08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市生态环境厅

  导语:2023年5月29日上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举行了“《2022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王宣同发布《2022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主要内容;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曹志萍、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许艺凡、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明登历、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何治,以及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沈秀娥参加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11
12

  主持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宣传教育处处长郭萌):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的《2022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新闻发布会。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在首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实现了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今天发布会的主要内容就是向大家发布《2022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我们邀请了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王宣同、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曹志萍、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许艺凡、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明登历、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何治、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沈秀娥共同发布2022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请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王宣同发布《2022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主要内容。

13

  王宣同(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现场和线上的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现在我向大家介绍《2022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的有关内容。公报围绕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对新时代十年首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进行了专题回顾,同时对全市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了概要介绍。首先我介绍一下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情况。

  2022年,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全市PM2.5年均浓度继续降低、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土壤环境状况保持良好,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

  新时代十年,北京市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十年持续改善。从“蓝天难见、繁星无影”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北京的蓝天成为老百姓最有获得感的一件实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了生动实践。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2022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PM2.5年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为3微克/立方米,连续6年浓度值保持在个位数,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5%;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与2013年相比,全市细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下降66.5%、88.7%、58.9和5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86天,比2013年增加了110天,一级优天数增加了97天,空气重污染天数为3天,比2013年减少55天。好天儿大幅增加,差天儿显著减少,空气质量全面大幅度改善。大气治理成效被联合国环境署誉为“北京奇迹”。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2022年,北京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地表水主要污染指标年平均浓度值继续降低,动态消除劣V类水体。地下水水质保持稳定。水生态状况良好。

  十年来,北京市水生态环境实现质变。优良水体比例显著增加,2022年监测五大水系河流共计105条段、长2551.6公里,其中优良水质河长占比77.9%,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28.1个百分点。劣V类水体动态消除。水生态状况良好,全市一半以上河流水生态达到优良水平。常用于指示清洁水体的蜉蝣、石蝇、石蛾等水生昆虫不仅多见于山区河流中,还“现身”凉水河、大石河、亮马河等平原区河流。市域内五大河流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密云水库水量创下历史新高,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景象成为常态。

  生态环境状况优良。2022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1.1,实现多年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状况优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3年的38.6%增加到2022年的44.8%,全市生态系统类型不断丰富、稳定性逐渐增强、持续性不断向好。相关内容上周我局已经进行了专题发布。

  土壤环境状况保持良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分类管理农用地,保障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严格保护未利用地。土壤多呈中性和弱碱性。土壤保肥、缓冲能力多为中等以上。土壤肥力满足多数作物生长发育需求。

  此外,全市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与上年相比基本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

  接下来我简要介绍一下减污降碳和生态保护统筹推进情况。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突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022年形成新时代高质量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成果128项,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取得新成效。强化顶层设计,出台15个改革方案,通过鼓励基层探索“微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质增效,释放改革红利。

  污染防治攻坚成果丰硕。深化“一微克”行动,聚焦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x)减排和扬尘管控,实施“一厂一策”深度治理,累计推广新能源车61万辆,完成2.1万户村庄散煤清洁能源替代;提升扬尘精细化管控水平。聚焦“三水统筹”,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完成第三个污水治理行动方案,216个问题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清理整治,出台水生态区域补偿暂行办法,利用经济手段,推动水环境治理。聚焦“三地”共管,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推动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实施“十四五”时期土壤污染防治规划。

  全面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2022年平谷区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丰台区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目前5个全域生态涵养区均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双称号”,并辐射到中心城区。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印发《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规范》,明确了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指标、具体算法和数据来源。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022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以上,继续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推进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减碳。加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全市886家重点排放单位纳入本市试点碳市场管理。通州区、密云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评选出12个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优秀项目并给予支持。

  共同防治推进有力。深化区域协作机制,整体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成立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协调小组,签订“十四五”合作框架协议。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空气重污染联合应急应对。深化流域水环境联保联治,签订新一轮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联合举办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

  全民行动格局初步形成。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全民行动格局初步形成。更多市民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千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参与了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北京环保儿童艺术节等百余场活动。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和环境监督,助力美丽北京建设,对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北京市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让首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王宣同处长的介绍。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

  【媒体问答】

  中国新闻社记者:一直以来,监测工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今年监测方面有什么新动作?“十四五”期间监测体系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是什么?

14

  沈秀娥(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相关的监测数据以及相关分析结果,确实对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支撑。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我们今年的监测工作在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也有一些新的工作内容:

  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撑方面,坚持以精准治污为主线,深化大气环境溯源监测体系。在已有的天空地一体化三维监测网络基础上,持续开展PM2.5来源解析和污染过程追因溯源,为大气监管和污染应对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去年以来,我们逐步建立“天上看、地上巡、数据联、电力监”的方式,对空气质量及主要的污染源进行了全面监测。“天上看”,主要是指我们用200多颗遥感卫星观测北京及周边区域的地面状况;“地上巡”,主要是车辆走航及近1万个工地视频开展巡检。“数据联”,主要是整合了环境、气象、污染源在线监测等数据开展实时的监控;“电量核”,是通过企业用电数据来验证企业的排污是否正常。通过上面的全面监测,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污染问题线索的实时监控和智能挖掘,达到问题精准、时间精准、区位精准、对象精准,有力支撑精准治污。

  在水污染防治攻坚支撑方面,我们坚持以三水统筹为目标,深化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完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传感器的应用,进一步提升重点流域水质监测预警与水污染溯源能力。不断完善水生态监测网络与评价体系,实现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转变,支撑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统筹管理。

  在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撑方面,坚持以风险防范为重点,完善土壤环境监测,分层次、分重点、分时段开展土壤环境监测,进一步加强遥感手段的应用,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动态监测。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持续运用现代感知手段和大数据技术,大力发展智慧监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感知力。拓展传感器、卫星遥感、移动走航等监测技术的应用;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度应用,提升网络感知能力、技术实验能力、质量管理能力和智慧分析应用能力,强化监测信息的全面整合与深度挖掘,提升数据综合分析研判能力。同时,在做好全要素监测的同时,继续拓展碳监测等,全面支撑生态环境监管。到2025年,与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大监测”格局更加成熟定型,高质量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更加完善,监测评价制度不断健全,新技术融合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以上是我的回答。

  中国环境报北京记者站记者:我关注到公报里提到的几组数据,与2013年比全市河流Ⅰ到Ⅲ类河长增加了28.1个百分点,劣Ⅴ类河长比例减少44.1个百分点。而且,全市一半以上河流水生态状况达到优良水平。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有没有具体的案例?谢谢。

15

  何治(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国家及本市各项工作部署,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先后实施“水十条”、碧水保卫战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稳中向好,优良水体比例保持在70%以上,动态消除劣Ⅴ类水体。

  一是促进水资源保护。上游,在密云水库实现全封闭管理和监控全覆盖的基础上,开展密云水库上游京冀潮白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促进跨境断面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同时,市域内进一步推进水生态环境精细化监测网络及体系平台建设,持续提升监管能力。实现密云水库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Ⅱ类,入选国家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下游,建立京冀白洋淀流域跨界协作机制,推进大清河流域保护,送下游“一河清水”。

  二是推进水环境治理。全力推动水体消劣工作,有关任务纳入年度计划和总河长令,明确目标和任务。加强入河排口监管,印发管理政策,建立台账,实施水体—入河排口—排污管线—污染源的全链条管理,有效控制入河污染物的排放。完善实施水环境区域补偿政策,“水好能得钱、水差要交钱”,以经济手段撬动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三是探索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本市通过生态补水实现流域内五大河流全线贯通,为城市河湖水生态环境复苏提供了稳定的保障。我们持续开展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在全市五大水系布设200余处监测点位,涵盖河流、湖泊、水库等不同水体。同时,在大兴区新凤河、丰台区园博湖率先搭建鱼类实时智慧观测平台,更直观、便捷跟踪评价治理与保护成效。此外,以大兴区新凤河、凤河等为代表,探索生态修复路径,促进多要素、全流域的系统修复与改善。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16

  北京广播电视台生态环保记者站记者:《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目前落实情况如何?今年的工作重点是什么?谢谢。

  许艺凡(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感谢您的关注。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2023年是实施《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的第一年,北京市聚焦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地”管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土壤污染治理,主要从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土壤全链条管理、配套体系建设三方面,贯彻落实《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

  在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方面,以“田长制”为抓手,加强耕地保护,推进农业绿色防控,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促进耕地土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林长制”为抓手,保护园地、林地土壤资源,推进园林绿化用地农药、化肥用量控制,保障产出食用农产品质量。同时,控制工业污染“增量”,推进工业园区土壤环境管理,开展重点行业隐患排查试点示范等。

  在土壤全链条管理方面,一是深化规划统筹,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实际应用,科学合理规划用地。二是突出重点管理,动态更新北京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科学制定治理方案并组织实施。三是规范过程管理,完善效果评估及备案要求,探索“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

  在配套体系建设方面,持续完善有关政策标准,研究编制农用地有关调查评估,工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建设用地遥感监测等指南。

  目前,全市土壤环境状况保持良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通过条例的深化贯彻落实,将以更高标准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推进构建现代土壤污染防治治理体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

  以上是我的回答,谢谢!

  北京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记者:《公报》里提到,2022年全市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3%以上,继续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北京市碳排放强度一直保持下降的趋势,请问是通过怎样的路径实现的?

17

  明登历(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感谢您的问题。通过初步测算,北京市2022年的碳排放强度保持持续下降趋势、同比下降3%以上,在全国省级地区保持最优水平,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坚持绿色北京战略的体现,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生产生活绿色低碳转型的结果。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条路径。

  第一,加强统筹谋划。北京市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出台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1+N的政策体系。2022年,我们印发了“十四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规划等,年度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计划纳入了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一体部署,实现“有目标、有计划、有落实、有考核”,形成闭环管理。

  第二,持续推进重点领域低碳转型。能源、建筑、产业、交通等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能源结构更加低碳,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持续提升;在建筑领域,通过提升城市新建建筑的标准,推动城市的更新计划,还有包括供暖系统的改造等一些措施;在交通领域,我们淘汰高排放车、推广新能源车、倡导绿色出行;在产业方面,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在不断的优化,所有这些措施一方面有效降低了全市的碳排放强度,同时这些措施也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实现降碳减污协同。

  第三,用好碳市场机制。把全市880多家重点碳排放单位纳入市场管理,还有22家企业是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北京的试点碳市场平稳有效运行,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比如说,我们在2022年首次开展了碳排放配额的有偿竞价发放,为鼓励排放单位积极消纳绿电,我们实现了绿电消纳和碳市场的联通,把绿色出行项目碳减排量纳入碳市场交易,通过市场机制激励全社会减污降碳。

  第四,探索推进多层次低碳试点示范。我们在2022年印发了本市“十四五”时期低碳试点工作方案;通州、密云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我们也组织开展本市低碳先进技术试点评选,12个项目列为2022年度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优秀项目,101个项目纳入试点项目库管理。通过试点示范,为全社会各界践行绿色发展、推进生产生活方式低碳转型提供一个好的样板,让大家知道我们怎么一步一步实现绿色低碳的转型。

  以上是我的回答,谢谢。

  主持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宣传教育处处长郭萌):感谢几位发布人的介绍和解答,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加。在此还有一个消息,刚才发布中也提到了市民积极参与北京市生态环境文化周,今年的6月1日至6月7日,北京市将举办第十届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届时也欢迎我们的媒体朋友,以及广大的市民朋友,积极参加活动。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上一篇:应勇会见澳门廉政专员陈子劲

下一篇:丁薛祥点燃成都大运会火炬并宣布火炬传递开始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电力能源调研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电力能源调研网 dlny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9160号-5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邮箱:nycyzxwang@tom.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

北京金政国信资讯中心